说实话,我以前从来没想过“业余赚钱”这事能跟我扯上关系。
每天早晨七点起床,挤地铁、赶打卡,忙到下午六点下班,回家只想瘫在沙发上刷短视频。周末要么补觉,要么和朋友约饭,时间就这么稀里糊涂溜走了。直到去年冬天,我妈突然生病住院,虽然不算特别严重,但手术加康复前前后后花了三万多。我盯着银行卡余额愣了半天,工作五年,竟然连这点应急金都掏得吃力。
那一刻我才真的慌了。
不是没想过跳槽加薪,但大环境就那样,我们公司今年还冻结了晋升名额。有一天晚上,我跟发小阿杰喝酒吐苦水,他忽然问我:“你记不记得大学时你搞过那个‘校园探店日记’?当时还一堆人追更催你更新。”
我懵了一下。好像是有这么回事。大三闲着没事,我拉着室友吃遍了大学城所有新开的小餐馆,每吃一家就写段幽默点评发在校内论坛,后来账号居然攒了小两千粉丝。但毕业找工作后,早就把这事忘干净了。
“你那个号虽然不火了,但说明你有点内容嗅觉啊,”阿杰划开手机给我看,“我前同事,去年开始做探店短视频,现在每周接两单推广,副业收入比工资还高。”
我心里嘀咕:现在做自媒体早卷成红海了吧?现在入场是不是太晚了?但阿杰接着说了一句让我至今记得的话:“业余赚钱的副业从来不怕晚,就怕你光想不做。”
行,那就试试。反正最差也就是继续穷着。
我从重新盘点自己的“隐藏技能”开始:会写点东西、懂点拍摄构图、对美食敏感,虽然都不专业。于是我用周末时间重新注册了一个探店号,但这次不再写长篇大论,而是专注做“一分钟懒人美食攻略”,专拍那些适合上班族快速吃上实惠好饭的小店。
第一个月,完全没水花。拍出来的视频要么手抖,要么讲得磕巴。有一次我拍一家牛肉面馆,因为紧张,半天说不清话,老板差点把我当骗子赶出去。回家看着素材库里一堆废片,真的想放弃。但钱的问题像根刺扎在心里,我又咬牙继续磨。
转机出现在第三个月。一个周三晚上,我发了条“10元吃饱市中心”的视频,突然爆了。那条视频拍的是家巷子里的烧饼铺,老板做了二十年,手法利落,烧饼酥脆掉渣。我加了句旁白:“咬一口,感觉像回到小时候蹲在校门口等放学的时候。”没想到评论区炸出一堆共鸣党,一夜之间涨了五百多粉。
慢慢开始有商家私信找我合作。第一条推广是家新开的酸奶店,给了我300块让我拍条真实的体验视频。虽然钱不多,但拿到转账时手都在抖,真的是靠自己捣鼓出来的收入。
后来我越做越顺,开始接美食摄影的小单子,帮一些小餐馆拍菜单图,偶尔还给本地生活号写稿。副业收入从每月几百慢慢涨到两三千。最近半年,我甚至攒够了钱带我妈去云南玩了趟,她一路笑得合不拢嘴。
当然不是说你做副业就一定成功。我同事小孟看我搞得不错,也跑去搞副业,但她没分析自己优势,直接跟着网上教程“无脑撸平台补贴”,结果忙活三个月赚了不到一百,还因为熬夜剪视频差点耽误主业。
所以我的经验是:
第一,千万别跟风。
你得找自己真正喜欢或者擅长的事,哪怕它看起来特别小。我认识个女生,特别会养多肉,就在闲鱼上卖自己培育的小盆栽和培植攻略,现在每月稳定有四五千额外收入。
第二,接受笨拙的开始。
没有人一上来就专业,都是慢慢磨出来的。早期数据差太正常了,重要的是迭代:这一条播放量为什么比上条好?是封面更吸引人,还是开头3秒留住了人?
第三,平衡好主业和副业。
我从来不占用上班时间搞自己的事,也坚决不牺牲睡眠。健康才是最大的本钱。
如今我依然上班,但心态完全不一样了。副业带给我的不仅是额外收入,更是一种“我还能掌控生活”的底气。或许你也可以找个周末,泡杯茶安静想一想:你擅长什么?你喜欢什么?哪些事是你能为别人提供价值的?说不定,你的隐藏技能正在等你唤醒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