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学前两日,我驾车途经本地学校,瞧见一颇有趣味之景:近乎每十名学生中,便有两三人拖着同款大麻袋。那袋子外观平平,灰扑扑的,容量却大得离谱,被子、脸盆、衣架等,一股脑儿全往里装。
我顺手拍了张照片发至小红书,配文“开学神器”,没承想,点赞数蹭蹭直上,评论区全是求链接的!
这使我意识到,需求已然摆在眼前,只是多数人未曾察觉罢了!
于是,我查看了不同平台上此款袋子的价格,就是下面这种布袋:
同样一款袋子,在某音卷价格卖两块多,在小红薯居然能卖到近九块,还供不应求!
价格差了三倍,销量却一点没受影响,这背后的逻辑值得聊聊。
先说需求:
每年八月底,新生报到、老生返校,大包小包是刚需,麻袋结实、能反复用,用完还能折叠塞床底,优势很明显,再加上“搬家袋”这个名字一改,场景感立马出来!
再说平台差异:
短视频平台讲究低价走量,商家拼供应链、拼投流,普通人根本玩不起,而小红薯更像朋友圈,大家更愿意为“好看”“好用”多花几块钱,同样一个袋子,换个图片背景,利润直接翻倍。
说白了,用户买的不是袋子,是“开学不狼狈”的解决方案。
那普通人怎么参与?很简单,当个“搬运工”。去批发平台找同款,成本三块左右,挂小红书卖八块九,一单净赚五块。
别小看这五块,我看了一个对标账号,粉丝3k左右,靠这款袋子一个月卖出五万多单!
没有直播、不拍视频,就发图文,背景干净点,光线好一点,文案突出“宿舍神器”“省空间”,流量自然来。
有人担忧竞争激烈,实则恰恰相反,我搜索一圈发现,小红书卖这款袋子的商家寥寥无几,连关键词都没几个人用。
平台算法又极为友好,只要笔记获点赞收藏,便会持续推送给精准人群。换言之,谁先发布,谁就能吃到第一波流量红利。
回想起来,这事简单得令人咋舌:抖音验证过的爆款,换个平台,加价三倍,便能再卖一轮。
小红书用户怕麻烦,看到“宿舍专用”四个字便懒得比价。真正困难的,是大部分人懒得动手。所以,切莫小看任何不起眼之物。
除麻袋外,其实还有诸多类似的小物件,如生日邮票、桌面收纳盒、军训神器等等……皆是低价刚需之物,换个平台便能溢价,利润翻倍。
关键要养成习惯:多浏览其他平台的热销榜,瞧见便宜又实用的,立刻思索能否搬至小某书。核心便是别等,等久了连汤都喝不上。
总结一下:
紧盯季节性需求,利用平台信息差,以最小成本试错。学生要搬家,你便卖搬家袋;冬天要保暖,你便卖暖脚宝。需求年年有,平台年年新,关键是你得先迈出第一步。
好啦,今日的内容便分享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