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回趟老家,总觉得村里有点静悄悄。年轻人少,种地辛苦钱也少,好像除了出门打工没啥别的出路。
但现在可不一样了,每次回去都能听到点新鲜事儿,谁谁家靠着捣鼓点新东西,日子明显红火起来了。手机信号满格了,快递能到村口了,连城里人周末都爱往乡下跑,这背后藏着的,就是实打实的赚钱机会。说白了,咱守着绿水青山和地里的好东西,以前愁卖不出去,现在路子通了,心思活的人自然就冒头了。
先说个让我印象特别深的例子。
陕西有个老张,前几年愁得不行,家里几亩山地,种啥粮食都挣不到钱。后来他不知从哪打听到,山上野生的黄精是个宝,城里人养生很认这个。他没蛮干,先跑到省里的农科院找专家请教,弄明白了林下仿野生种植黄精的门道。自己小规模试种成功后,干脆拉上村里几户一起干。他们种的黄精不施化肥农药,品质特别好。
关键是怎么卖?
老张的儿子会用智能手机,就在抖音上拍视频:怎么采挖、怎么晾晒、合作社里大家伙儿怎么分拣打包…看着特别真实。他们还在小红书上分享黄精炖汤的土方子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咨询的人越来越多,客单价还不低。去年过年见到老张,他笑着说,老张,他笑着说,比出去打工强,还能守着家,最关键的是,以前荒着的山地,现在成了金疙瘩。这个路子,就是把山里的土宝贝,用新办法卖出了好价钱。
再讲个更接地气的,处理牛粪也能成生意!
广西有个小村子,养牛户不少,牛粪堆着又臭又污染环境。村里一个叫阿峰的年轻人,从农技推广站的培训里知道了蚯蚓养殖这回事。蚯蚓吃牛粪,产生的蚯蚓粪是高档有机肥,蚯蚓本身也能卖钱。他觉得这事靠谱。开始就在自家牛棚边搭了小棚子试着养,摸着石头过河。等技术熟练了,蚯蚓粪的肥效也得到了周边果园、菜园的认可,他就在快手上开了号,名字就叫牛粪变金土的阿峰,直播蚯蚓怎么工作、怎么收粪肥。订单从附近乡镇慢慢扩展到外省,现在他回收村里大部分牛粪,还请了人帮忙,愣是把人人嫌弃的牛粪,变成了循环农业里的香饽饽。
还有一桩生意,赚的是城里人向往乡村生活的钱。
江浙那边一些离城市不太远的村子,流行起托管菜园。村里把平整好的土地,划成十几平米的小块,装上摄像头。城里人通过微信小程序或像认养一头牛那种平台,租一块地,选好想吃的当季蔬菜。村里有经验的老把式负责统一播种、除草、浇水、除虫,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来。租户呢,随时能在手机上看自家菜地长势,新鲜蔬菜成熟了直接快递到家,或者周末自己来体验采摘。这种模式,解决了城里人想吃放心菜又没地种的烦恼,也盘活了村里的劳动力和闲置地,比单纯卖菜附加值高多了。小红书、抖音上搜‘我的乡下菜园子’,能看到不少这种真实分享。
这些例子能成,我琢磨着有几个关键点。
首先,光有想法不够,得懂点真技术。
老张学种植技术,阿峰钻研蚯蚓养殖,托管菜园离不开科学的田间管理,这些都得下功夫学,找农技站、上网课、参加培训都行。
其次,好东西得让人知道。
现在谁不用手机?抖音、快手、微信朋友圈、小红书,就是咱农民现成的大喇叭。像山东寿光的菜农,天天拍大棚里的蔬菜生长,吸引了多少外地批发商?真实、持续地展示,比啥广告都强。
最后,单打独斗力量小。
老张搞合作社,托管菜园需要集体管理,阿峰回收全村的牛粪。村里人抱团,资源共享,风险共担,路子才能越走越宽。惠农网、一亩田这些平台,也是帮咱对接更大市场的好帮手。
国家现在对农村电商、冷链物流、乡村旅游这些支持力度很大,高速公路、5G网络都通到了越来越多的村口。这就像给咱铺好了路。未来几年,我觉得机会更多在融合上:比如搞生态种养的,能不能结合研学游,让城里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?做特色农产品的,能不能开发点深加工,像把水果做成健康的果干、果酱,利润空间更大?那些有老房子、风景好的村子,设计点有特色的民宿体验,吸引住厌倦了城市喧嚣的人来花钱买清净…脑子活一点,把咱的资源好好整合包装,价值就能翻倍。
农村不再是过去那个只能埋头种地的农村了。信息通了,物流快了,城里人的需求也变了。那些肯学习新技术、会用新工具、愿意琢磨新点子的人,正在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。机会就摆在那儿,关键看你有没有发现的眼睛和行动的决心。与其眼红别人的成功,不如好好看看自己身边有啥资源,缺啥知识,然后动手干起来。
这波农村致富创业新项目的东风,能不能借上,全在你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