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年前我坐在堆满泡面盒的出租屋里,盯着银行卡余额发愣。刚离职时那股我要改变世界的劲儿早被现实锤得稀碎。投出去的商业计划书石沉大海,自认为颠覆行业的点子被投资人一句“用户在哪”怼回来。那晚我删光了朋友圈所有鸡血文案,终于承认:创业不是靠做梦,得先找口饭吃。
转机来自一次狼狈的修水管经历。凌晨两点厨房水管爆裂,我在美团上翻了半小时才找到个愿意半夜上门的师傅。老张浑身湿透修完,我随口抱怨找服务太难,他嘿嘿一笑:“难?我靠这个养活了仨娃!就靠几个小区微信群,谁家有事喊一声,比平台抽成少多了。”这句话像根针,把我脑子里那些宏大叙事的气球全扎破了。
方向一:死磕家门口的生意
我开始像侦探一样观察社区。李姐的水果店以前门可罗雀,现在下午三点微信群就炸了:海南芒果最后5箱,楼下自提!
她甚至搞起水果盲盒,19.9元随机三样,年轻人抢疯了。原来她让读大学的儿子拍了些抖音短剧,儿子偷懒不想吃水果生病,老妈霸气投喂,居然带火了同城配送。
更绝的是对面小区的小夫妻。男生用大疆无人机给楼盘拍酷炫探房视频,挂上抖音同城号;女生把看房客户引流到私域,转头就卖智能门锁和净水器。一套组合拳下来,居然比很多中介活得滋润。他们没想改变房地产,只解决看房麻烦和装修焦虑这两个小痛点。
方向二:给发烧友当“军需官”
混进本地骑行俱乐部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。这帮人舍得为碳纤维车架一掷千金,却为找不到靠谱的调试师傅抓狂。直到小王出现,他在B站发山地车改装教程起家,现在小红书店铺专营小众配件,月流水稳定破六位数。有次他私信我:与其琢磨卖给所有人,不如让2000个铁粉离不开你。
更让我开眼的是剧本杀圈。小雅在拼多多卖9.9元空白线索卡被同行嘲笑,转头开发出动态线索生成器,店家上传剧情自动生成道具包。现在全国30%的剧本杀店用她的工具,靠订阅制年入百万。她说:痛点不在道具贵,而在策划耗时。
方向三:帮人淘金的工具党
朋友老陈的跨境选品工具让我见识了‘卖铲子’的威力。他爬取Temu和SHEIN的爆款数据,做成可视化图表。当初被嘲笑“这玩意儿谁买”,结果义乌小老板们抢着付费,他们需要的是避开价格战,而不是另一个进货渠道。去年双十一,工具单日销售额顶他过去半年工资。
还有做抖音数据分析的莉莉。她不做培训不卖课,只开发了个对标账号挖掘器,输入行业关键词自动匹配黑马案例。499的年费看着不贵,但2000个用户就是百万营收。她说:现在信息爆炸,过滤垃圾比获取知识更值钱。
踩坑换来的清醒认知
回头看自己摔的跟头,终于摸到点门道:
· 别信月入十万的鬼话,社区团购团长李姐每天五点起床选品,小王改车改到凌晨是常态;
· 轻资产启动不等于零成本,小雅的线索工具前期代码外包就花了八万;
· 流量≠钱,老陈的选品工具靠的是在知乎跨境话题下持续输出干货攒的信任。
现在我的小工作室专帮实体店做私域运营方案。上周火锅店老板王哥说:你这套会员体系让我淡季翻台率涨了40%。比当年投资人夸我模式创新实在多了。
互联网创业什么项目好做?
答案藏在小区群未读消息里,在骑行论坛的抱怨帖里,在拼多多商家的客服对话里。与其幻想改变世界,不如给隔壁老王修好漏水的水龙头。当你能说出“李姐周二的草莓比盒马新鲜”或者“剧本杀店主最恨写道具清单”时,机会才真正开始。
避坑指南:
· 警惕零门槛项目:抖音书单号需影视版权,探店达人要地推能力;
· 别碰灰产:微信养号、刷量平台随时被封;
· 算清隐形成本:小程序年审费、支付接口费率、客服人力成本。
当你能清晰描述出目标用户今早为什么皱眉,离解决问题就不远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