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两点,小张瘫在出租屋的沙发上,手指机械地划着手机。抖音刷到第38条时,他突然按了暂停键——屏幕里一个扎着丸子头的女生正对着镜头聊“职场新人如何避免背锅”,声音温和得像深夜电台。他愣了三秒,突然意识到这是B站新推的“视频播客”。
这年头,连播客都开始卷画质了?
一、从“听个响”到“看个够”,播客为何长出眼睛?
曾几何时,播客是通勤党的专属伴侣:地铁里戴着AirPods的年轻人,闭着眼睛听主播聊哲学、侃八卦,仿佛在喧嚣中偷出一片私人精神SPA。但如今,打开B站和喜马拉雅,你会发现“能看”的播客正在霸屏。
B站最近疯狂撒钱招揽播客主,喜马拉雅直接把“实用播客”做成专题,连荔枝App都宣布用户对视频播客的互动率暴涨20%。这波操作让人忍不住疑惑:大家不是忙着看短视频吗?怎么连音频平台都开始搞“视觉系”了?
真相藏在数据里:喜马拉雅去年播客听众破2.2亿,其中超四成用户把节目当背景音,边拖地边听《如何搞钱》,边煮泡面边刷《职场避坑指南》。年轻人嘴上喊着“躺平”,身体却很诚实——他们需要的是能塞进生活缝隙的“精神代餐”,而视频播客恰好卡在了“听不够沉浸,看又嫌费眼”的微妙平衡点上。
二、视频播客的真香定律:你以为他们在卷画面,其实在偷你的心
“以前听播客像交了个笔友,现在看视频播客像网友面基。”95后设计师小林这样形容。当她发现喜欢的知识类播客《硬核说》在B站上线视频版时,果断点了关注:“看主播一边在白板上画思维导图,一边吐槽甲方奇葩需求,比纯听带感多了!”
这种“带感”背后藏着三重玄机:
多巴胺组合拳:
声音+画面的双重刺激,让《中国好生意》里创业大佬的PPT分享不再枯燥,还能顺便学学穿搭;
社交货币制造机:
当播客主在视频里露出书架上的《穷查理宝典》或Switch游戏卡带,年轻人瞬间找到“同类雷达”;
实用主义上头:
喜马拉雅《消费圈内人》手把手教你看懂奶茶店加盟套路,评论区直接变身大型“避雷交流现场”。
更绝的是,视频播客把“陪伴感”玩出了新高度。有人开着《忽左忽右》的视频版当电子壁纸,只为听主播聊书时偶尔瞄一眼窗外的虚拟雨景;有人把《公司茶水间》的职场吐槽投屏到跑步机上,边跑边骂老板,卡路里和怨气一起燃烧。
三、B站向左,喜马拉雅向右:谁能承包Z世代的“摸鱼刚需”?
面对这块蛋糕,两大平台的打法截然不同。
B站走的是“破次元”路线:
二次元鬼畜区up主突然正经聊起《2025年元宇宙就业指南》,科技区博主用动画拆解《AI如何帮你写周报》,甚至还有虚拟主播用皮套人形象讲解《社恐自救手册》。年轻人在弹幕里疯狂玩梗:“谢谢,已学会用ChatGPT编请假理由!”
喜马拉雅则深耕“实用主义”:
打开专题页,从《实习生存法则》到《养生朋克指南》,恨不得把“人间清醒”打在公屏上。他们的秘密武器是“信息差狙击手”——当小红书博主还在教你怎么P图时,播客《文娱圈内人》已经揭秘MCN机构坑人套路,弹幕飘过一片“救了大命”。
有趣的是,这场 battle 意外激活了“耳朵经济”的新副本:荔枝App上有主播边织毛衣边聊《亲密关系修复指南》,播放量破百万;某情感类播客在视频里晒出听众来信的手写字迹,当晚收到500条“求字帖链接”的私信。
四、当播客开始内卷,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“电子榨菜”?
不过,热闹背后也有隐忧。打开某平台“职场区”,十个视频播客八个在教“00后整顿职场”,评论区却有人吐槽:“听完10个播客,发现主播跳槽次数比我还多。”当知识分享变成流量密码,干货浓度难免掺水。
更现实的挑战是盈利模式。别看品牌广告投放量年增74%,但多数播客主还在为爱发电。某财经播客主自嘲:“做一期《创业避坑指南》要调研20个案例,赚的钱还不够买星巴克馥芮白自由。”
好在行业没打算躺平。B站给播客主开放“充电”打赏,喜马拉雅试水付费订阅,连AI都来凑热闹——有平台用语音合成技术复活单田芳的声音讲《民法典》,播放量秒杀真人主播。
五、视频播客会是下个“万亿风口”,还是赛博安慰剂?
回到开头的问题:年轻人真的需要“能看”的播客吗?答案或许藏在某个加班到凌晨的瞬间——当你困到眼皮打架,却仍想找点声音驱散孤独时,视频播客突然跳出一条弹幕:“姐妹,这题我懂!”
这一刻,屏幕那头传来的不止是知识,更是一种“世界上有人和我一样”的奇妙共鸣。或许这才是视频播客真正的杀手锏:它用声音治愈孤独,用画面制造联结,最终把996的深夜熬成了一碗加满料的电子鸡汤。
至于这碗汤能香多久?看看你手机里同时装了B站和喜马拉雅就知道——当代年轻人的生存法则,早就从“二选一”变成了“我全都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