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短视频,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越来越多账号开始讲《论语》、画水墨画,甚至用AI生成古风插画。评论区里,年轻人讨论得热火朝天,中老年用户忙着分享人生感悟。你可能想不到,这些看似“老派”的内容背后,藏着一条叫作“国学赛道”的创业新路径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,为什么说这门“老学问”正在成为互联网时代的“新宠儿”。
一、国学热,不只是“中老年专属”
几年前提起国学,很多人联想到的是摇头晃脑背古诗的老先生,或是寺庙里求签算卦的香客。但现在的国学内容早就变了样——小红书上的00后晒手抄《道德经》配咖啡,B站UP主用动画拆解《周易》里的职场智慧,就连直播间都有人边卖毛笔边讲王阳明心学。
这股风潮背后有两个关键推力:
精神刚需:
当代人压力大,国学里的处世哲学成了情绪解药。比如《传习录》里“知行合一”被职场人当作时间管理指南,《庄子》的“逍遥游”被解读成对抗内卷的秘诀。
技术助攻:
过去研究古籍要翻烂图书馆,现在用AI工具10分钟就能生成带注释的《论语》解析,甚至自动配好水墨风格的插画。有位博主自嘲:“我连毛笔都不会拿,全靠AI把我包装成国学大师。”
二、入门指南:零基础也能“玩转”国学
别被“四书五经”吓到,这条赛道的精髓在于“旧瓶装新酒”。分享三个实操性极强的思路:
1. 内容生产:让AI当你的“书童”
文案生成:对着AI输入“用00后能听懂的话解释‘格物致知’”,立马得到“就像刷短视频时突然悟透算法推荐逻辑”的神比喻。
视觉包装:试试用绘画软件输入“竹林七贤开茶话会,背景要有Wi-Fi信号和奶茶杯”,瞬间收获既古典又沙雕的爆款素材。
2. 流量密码:找准“反差点”
年轻人偏爱“反差萌”:把《孙子兵法》和职场生存结合,标题可以写成《当年孙武要是混互联网,早就当上CEO了》。
中老年用户注重“实用性”:用《黄帝内经》讲养生食谱时,记得配上“亲测有效的降血压小妙招”这类关键词。
3. 变现闭环:从流量到“留量”
知识付费:把《易经》64卦做成“人生决策指南”电子书,定价9.9元照样卖爆。
周边带货:卖的不是普通毛笔,是“王羲之同款练字神器”,搭配免费书法教学视频,转化率直线飙升。
私域运营:有位宝妈在朋友圈每天发“《弟子规》育儿心得”,半年时间建了3个500人群,靠定制家训挂画月入2万+。
三、别把国学玩成“玄学”
虽然这条赛道机会多,但也要警惕三个常见误区:
1. 内容红线:科学比“神秘”更长久
某账号因为宣称“用《周易》预测股票走势”被封号,反倒是一个坚持科普汉字演变的账号,靠拆解“赢”字背后的军事思维成了百万大V。记住:讲历史智慧可以,搞封建迷信不行。
2. 人设打造:真诚比“装大师”更圈粉
不需要穿长衫摇折扇,95后博主“国学小透明”的人设反而更讨喜。她的经典开场白是:“我可能比你们多读了两本古籍,但点外卖时照样选择困难。”
3. 持续创新:老内容要有新玩法
故宫文创团队给了我们灵感:他们把《千里江山图》做成AR互动游戏,玩家扫码就能“走进”古画捉迷藏。同理,国学内容可以结合VR技术带用户“穿越”到古代书院上课。
四、未来趋势:国学的“出圈”想象力
这条赛道正在涌现更多跨界玩法:
文旅融合:
杭州某茶馆推出“苏东坡主题剧本杀”,参与者边品茶边背《赤壁赋》,通关奖励是定制折扇。
科技赋能:
有团队开发出“AI相面”小程序,上传照片自动匹配《冰鉴》里的面相分析,强调“娱乐仅供参考”却意外带火实体书销量。
国际输出:
TikTok上教老外写“福”字的视频,播放量突破千万次。评论区最火提问是:“能帮我把英文名翻译成小篆吗?”
你离“国学新势力”只差一个脑洞
说到底,国学赛道从来不是让你去当老学究,而是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激活传统文化。就像有位网友的犀利点评:“李白要是活在今天,绝对是个百万粉段子手——‘床前明月光’发完再补一句‘熬夜写诗求三连’。”
所以啊,别纠结自己是不是专家。只要你有创意、懂工具、愿意持续输出价值,这条融合了文化底蕴与商业机遇的赛道,或许就是你下一段事业的起点。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能让人静下心来品味的优质内容,永远都有市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