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叮——”晚高峰地铁门关闭的瞬间,我攥着手机蹲在角落刷新招聘信息。这是去年第三次收到房租涨价通知后,我第N次打开兼职招聘软件。隔壁西装革履的哥们正对着电脑敲代码,屏幕倒影里映出他发青的眼圈,突然觉得这画面像极了《摩登时代》里的流水线工人。
一、被迫开启的生存副本
上周末同学聚会,开出租的老李掏钱包付账时,夹层里掉出张兼职接送单。这个曾经的校园风云人物,现在每天清晨5点就得把车停在机场接单。”开滴滴比拉客靠谱,至少能预知收入。”他苦笑着把皱巴巴的订单塞回去,那动作像在收拾自己的尊严。
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历特殊的经济周期,前年房价涨的时候赶上首付,去年物价涨的时候孩子刚上幼儿园,今年裁员潮又撞上房贷利率上调。前天刷到个段子:”当代打工人三大错觉:手机震动以为领导找、同事敲桌子像在骂我、银行卡余额总感觉少了个零。”笑着笑着就红了眼眶。
二、那些年我们试过的副业
小区楼下开了三年的奶茶店老板娘,在外卖平台悄悄挂出”深夜情感陪聊”店铺,每小时收费比奶茶还便宜。她告诉我:”现在年轻人买奶茶都精打细算,但凌晨两点哭着下单倾诉的人越来越多。”
我做过最离谱的下班后兼职是给AI训练模型贴标签。每天盯着屏幕给行人打上”穿红衣女性””戴耳机青年”的标签,连续熬了半个月,终于理解为什么程序员管这种工作叫”数字搬砖”。但看到账户里多出的3800块,又觉得视网膜灼伤也是值得的。
朋友圈里最励志的例子是财务部小王。这个戴黑框眼镜的姑娘,利用Excel特长给小微企业做账,三个月就接到27个私活。现在她通勤路上都在打电话,声音里带着创业者的亢奋:”原来我的专业能力,早就该突破朝九晚五的牢笼。”
三、兼职江湖生存指南
做家教那会儿认识的张大哥,白天是4S店维修工,晚上变身短视频剪辑师。有次他边啃凉包子边教我:”接单要看’三不原则’——不预付定金不接、不签合同不做、不伤身体才行。”这话后来救了我两次,果然老江湖深谙生存之道。
最近在知乎看到个真实故事,程序员老周开发了自动筛选兼职信息的程序,结果被平台封号。他自嘲:”写了一辈子反爬虫代码,最后栽在帮打工人找兼职的爬虫上。”这魔幻现实看得人五味杂陈。
我的血泪教训是:千万别接需要囤货的兼职!去年帮同事推销精油,仓库里堆满薰衣草味的”投资”,现在每次回家都要和猫争夺玄关的地盘。这种教训值得写进《打工人防坑手册》扉页。
四、在燃烧与保温间找平衡
楼下健身房教练阿杰的兼职哲学很特别:每周三下午闭馆,带着音响去商圈教广场舞。”大爷大妈给的小费比私教课还实在,关键是能晒太阳补维D。”他晃着晒成小麦色的手臂,让我想起《大赢家》里那个认真生活的银行职员。
见过最清醒的兼职者是小区保安大爷。他利用值班时间学会了插花,现在周末在花市有个固定摊位。”岁数大了经不起熬夜,赚够孙子课外班钱就收手。”老人擦拭花瓶的动作,温柔得像在擦儿子的奖状。
我的折中方案是每月接两单翻译稿,专挑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稿件。虽然收入不如代写论文的同行,但至少深夜查资料时,能骗自己是在圆大学时未竟的学术梦。
当月亮与六便士同时闪耀
上周路过人才市场,看见LED屏滚动着”网约车司机/直播运营/剧本杀DM”的招聘启事,突然想起毛姆那本《月亮与六便士》。或许我们这代人的月亮,就是能在生存压力下依然保有选择的权利。
昨天在地铁站碰到送完外卖的邻居,他正捧着英语书背单词。”先解决温饱,再谈诗和远方。”书页间夹着便利店饭团的包装纸,这画面比任何励志海报都真实有力。或许这就是当下最朴素的理想主义——在六便士堆砌的道路上,偷偷藏起属于自己的那片月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