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深圳的一家咖啡厅里,我无意间听到了隔壁桌的对话。
“现在创业是不是晚了?我看短视频都饱和了。”
“还不如回去上班,AI一出来,小公司根本玩不过大厂。”
两杯冰美式见底的时候,这两个年轻人已经给互联网创业判了死刑。
但说实话,我特别理解这种焦虑——打开手机,铺天盖地都是“大厂裁员”“行业寒冬”的新闻;走进科技园,去年还热火朝天的创业孵化器,现在一半工位都空着。可你要是真信了“互联网创业已死”的鬼话,恐怕要错过未来十年最大的机会。
一、三个正在发生的剧变,藏着互联网创业的黄金密码
1. 技术革命正在重构游戏规则
还记得十年前做APP要养20人的技术团队吗?现在深圳华强北的厂商能把AI语音盒子做到100块一个。去年某款蓝牙玩具加上AI对话功能后,销量直接翻了3倍,但成本只涨了杯奶茶钱。这不是说技术不值钱了,而是门槛正在消失——就像智能手机让每个人都能拍电影,现在的开源大模型和模块化方案,让草根创业者也能玩转智能硬件。
但别急着欢呼,新的陷阱正在形成。那些花500块买AI毛绒玩具的父母,30%都选择了退货,因为孩子们宁肯抱着不会说话的玩偶睡觉。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:技术永远只是工具,人性才是永恒的需求。就像当年诺基亚砸核桃的卖点再硬核,也抵不过iPhone戳中了人们“想要更酷”的欲望。
2. 需求迭代比技术迭代更快
去年有家做宠物上门服务的平台火得出人意料。给猫洗澡、代遛狗这种“小事”,客单价能做到200块,复购率65%——比很多Saas产品都高。这背后是都市年轻人正在用钱投票:我不仅需要效率,更需要有人替我处理“麻烦但必须存在”的情感劳动。
更魔幻的是广场舞App的兴起。你以为中老年人只会在公园甩丝巾?某平台组织线下旅游团购,搭配短视频教学和直播PK,阿姨们买起定制练功服比00后追星还疯狂。这说明什么?当所有人盯着Z世代时,银发经济的冰山才露出尖尖角。
3. 地域边界正在消失
广州郊区有家小工厂,去年给TikTok卖家定制迷你空气炸锅,靠“海外仓+本地网红”模式,单场直播卖了100万美元。而1500公里外,贵州山区的腊肉作坊通过区块链溯源,把价格卖出了进口牛排的架势。这两个案例暴露出传统商业逻辑的崩塌——在跨境直播和区块链的双重冲击下,“产地优势”正在被重新定义。
二、四个致命误区,正在杀死90%的创业者
误区一:迷信“高科技=高溢价”
见过最离谱的创业计划书,是给扫地机器人装上价值2万元的激光雷达,美其名曰“重新定义家庭清洁”。结果市场给了当头一棒:消费者宁愿要能自动避开狗屎的基础款,也不买只会炫技的奢侈品。
这让我想起深圳龙岗的低空经济试验区。人家搞无人机物流网络,重点不是飞多高多快,而是怎么让生鲜包裹准时出现在城中村的防盗窗上。真正的互联网创业高手,都懂得把技术藏在用户体验背后。
误区二:把“痛点”当“爽点”
有个血淋淋的教训:某团队花半年开发了能自动生成周报的AI工具,上线后发现日活还没街边彩票站高。后来调研才知道,打工人写周报的痛苦在于“不得不编造数据”,而不是“打字太累”。你看,没挖到根子的解决方案,再酷炫都是自嗨。
反观医疗科技领域,有家公司就聪明得多。他们的智能血压仪不仅能同步数据给社区医院,还能生成“糊弄亲戚”的养生建议——既满足了健康管理刚需,又照顾了中国人特有的面子工程。
误区三:把“烧钱”当“壁垒”
去年认识个连续创业者,融资拿到手就砸钱投流,结果用户来得快跑得更快。问他为什么不做留存,答曰:“先把盘子做大才有故事讲。”现在他改行做代运营了,倒是真实现了“轻资产转型”。
对比之下,某烘焙行业SaaS团队就清醒得多。他们不做通用系统,专攻“面粉吸水率计算”“爆款面包预测”这种细分到牙缝的需求,结果800家烘焙店主动上门,客单价做到1.2万。这说明在存量时代,深度才是最好的护城河。
误区四:把“复制”当“创新”
见过最匪夷所思的创业项目,是照着小红书爆文1:1复刻了个“中产女性社区”,结果运营三个月就成了大型凡尔赛现场。创始人至今没想通:“模式明明验证过了啊?”
其实答案藏在杭州的电子证照系统里。当地政府用区块链做政务改革,老百姓办事不用再跑腿开证明——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模式搬运,而是对本土规则的深刻理解与重构。
三、三条生存法则,助你在2025年杀出血路
法则一:做技术的翻译官,不做参数的奴隶
深圳某团队最近火了。他们给工业机器人装了个“防痴呆系统”,原理很简单:用AI预测设备故障,提前三天发短信提醒厂长检修。没有酷炫的算法论文,但广东三分之一的电子厂都成了客户。
这给我们的启示是:与其纠结大模型的参数量,不如想想怎么让技术说人话。就像当年微信支付干掉NFC,不是技术更先进,而是更懂大妈怎么买菜。
法则二:在毛细血管里找金矿
上海有家不起眼的工作室,专做“宠物临终关怀”直播服务。帮客户录制爱宠的最后时光,定制纪念相册,客单价做到5000+。创始人说得好:“当所有人都在挖金矿时,卖牛仔裤的永远稳赚不赔。”
这种思路在智能制造领域同样成立。比如给数控机床做“防手抖”涂层,给冷链货车装“防打鼾”感应器——越是垂直的痛点,越能长出反脆弱的商业模式。
法则三:让用户成为产品经理
成都某个95后团队做了款“菜市场比价神器”,初衷是帮大妈们省钱。结果最有价值的反馈来自猪肉摊主:“能不能加个功能,让我知道隔壁老王今早进货价?”现在这APP成了生鲜供应链的隐形冠军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与其在写字楼里头脑风暴,不如蹲在目标用户的场景里找灵感。就像张小龙说的:“每天有1亿人教我做产品”,真正的金点子从来不在PPT里。
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,我总会想起二十年前马化腾差点卖掉QQ的夜晚。当时的互联网和今天一样充满质疑,但总有人能在迷雾中看见星光。
这不是鼓励盲目乐观。相反,我建议所有创业者今晚就做三件事:
1-翻开手机通讯录,给最挑剔的那个朋友打电话:“如果我现在创业,你会为什么买单?”
2-打开地图APP,标出离你最近的菜市场、老年活动中心、工业区,这周六去待半天。
3-把商业计划书里的“颠覆”“革命”全部替换成“解决”“优化”。
当所有人高喊“改变世界”时,活下来的往往是那些低头修水管的人。互联网创业从来不是勇者的游戏,而是聪明人的马拉松——比的是谁更能看懂人间烟火,谁更舍得在细节处磨破三双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