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张去年在深圳见我时猛灌了两杯美式,手里的烟没停过。
他说,库存款式压了800多,广告费烧得比奶茶店倒闭还快,平台说封号就封号,连个哭的地方都没有。
他最早做的是亚马逊美国站,爆单时一天两百多单,后来因为物流延迟被灌了一堆一星差评,店铺权重直接掉没了。现在他同时折腾四个平台,天天凌晨三点回消息,但利润率反而比去年高了15%。
这就是我今天想跟你聊的事,跨境平台不是单选题。只押注一个渠道,在2025年几乎等于赌命。但全平台铺货?人力成本能把你榨干。
我花了三周时间扒了行业数据、问了7个类目的实操卖家,给你整理出这10个平台的活法。
别急着做决定,有些渠道你可能根本没想过能出单。
先说我加拿大客户kate的案例。她做手工首饰,在Etsy上第一个月只卖了4单,客单价却冲到87美元。为什么?那群买家就爱独特设计,愿意为手作溢价买单。后来她把同一批货铺到亚马逊,反而没人点收藏。这不是产品问题,是平台基因 mismatch,就像你把精酿啤酒摆进超市货架,肯定卖不过工业拉格。
亚马逊还是老大哥,但玩法早变了。服装卖家小杨用轻小件计划打意大利站,9.9欧元的打底衫半年冲到了类目前十。但你得忍受ACoS(广告投入产出比)动不动飙到40%,还得备钱应对库存绩效指标(IPI)的突然考核。这里适合标准品、有供应链优势的玩家,别拿独家设计在这测试市场。
eBay的老车配件生意依然暴利。天津的老杨专做二手摩托车零件,发往澳洲和德国,毛利率常驻60%以上。但平台规则极其琐碎,上传一个商品要填20个属性值,退换货纠纷基本偏向买家。适合耐得住性子做垂直品类的人。
如果你做家居、灯具或者户外装备,Wayfair 和 Overstock 别放过。杭州的光年灯具在这两个平台客单价做到230美元,是亚马逊的1.8倍。缺点是入驻得像求职面试,要公司资质、产品认证、甚至验厂报告。一旦上架成功,竞争反而比综合平台小。
快时尚战场早就卷向了 Temu 和 Shein。广州十三行的档口老板娘阿丽同时给两家供货,她说同样一条连衣裙,Temu压价能压到Shein的六成,但单量能翻三倍。适合能跑极致供应链的工厂型卖家,设计师品牌别来沾边。
小众平台的红利才吓人。日本站的 Qoo10 搞促销时,美妆类目流量能翻七倍;Newegg 上卖一台电竞主机利润能对标亚马逊三台;而 Rakuten 日本站欢迎小众文创,一对手工染制的和风杯垫能卖到49美元。这些渠道流量不大,但转化率经常给你惊喜。
最后必须提TikTok Shop。越南卖家靠直播带货把乳胶枕干到类目第一,美国00后买首饰根本不看详情页,就看15秒视频有没有戳中情绪。这里考验的不是详情页优化,是内容网感。广州团队爆电文化已经专做TikTok代运营,起号周期压缩到21天。
10个跨境电商平台没有完美答案,只有匹配题。义乌做小商品的林姐跟我算过账:她20%精力放亚马逊处理标品,50%时间搞TikTok短视频,剩下30%分给eBer和自建站。
今年第三季度利润分布居然是4:3:3。鸡蛋别放一个篮子里,但篮子也别多到搬不动,这是她原话。
你没必要一天之内研究透所有平台。从你最对路的品类切入1-2个,拿小批量测试转化成本。活着过完2025,比什么都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