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张去年关了做了三年的虾皮店。昨天和他吃饭,他掰着指头算账:“平台抽成涨了,广告费翻倍,物流老是延误,一单赚十块八块,顾客还要跟你砍价三小时。”
他苦笑说现在跑去开Uber,每天现金结账,心里踏实。
我这几年写电商观察,听过太多这样的故事。但就在上个月,我去了一趟台中,见了一位叫阿雅的卖家。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,租了一间三十平的公寓,客厅堆满货,卧室打包台,床上睡着五岁的小女儿。她2023年底才开始做虾皮,现在月利润稳定在八万新台币以上。她跟我说:“平台永远有机会,只是不再是你以为的那种机会。”
阿雅最早是帮家里做传统外贸的,2020年疫情时工厂订单全断,家里负债累累。她决定自己试电商,一开始什么都不会,用手机拍图,写文案写到凌晨,第一个月只卖了七单,还因为超时出货被罚钱。她当时坐在货堆里哭,小女儿过来抱她,说妈妈别哭,我帮你贴快递单。她告诉我,那时候才明白,抱怨算法不公平、顾客太挑剔、竞争太激烈,都没用。“你只能把自己逼成算法的一部分。”
她不是卖什么奇特商品,就是母婴类的哺乳内衣和防漏尿裤。但她做了一件绝大多数卖家懒得做的事:她把虾皮上同类商品的两千多条评价,一页一页全部翻完,用本子记下每一个客户的抱怨,“材质有点扎”、“洗两次就松”、“标签磨皮肤”。然后她去找布料供应商,一种一种摸,自己先试穿两周,再改设计。包装里永远多送两片试用装和手写感谢卡。
她的产品价格不是最低的,但回购率高到惊人。有个客户家里三个孩子都用她家尿裤,直接私讯说:“你别关店,我女儿挑,只认你家。”
这种故事听起来老套,像成功学鸡汤对吧?但我亲眼看见她仓库里,一箱一箱的货,上面贴着不同颜色的标签。她说这是她自己做的分级:新客户、买过两次的、一年内回购超过五次的。不同级别的客户,她送的小礼物不一样,甚至客服回应速度都不同。“我没钱烧广告,所以每一个老客都不能丢。他们买一次,我就得想办法让他们记住我。”
现在很多人唱衰虾皮,说流量贵、规则坑、小卖家活不下去。这话对,但也不全对。平台早期躺赚的时代确实过去了,现在更像开一家实体店,你要选对位置(细分市场)、打理店面(主图详情)、招呼客人(客服互动)、留住熟客(会员经营)。
2025年虾皮还能做吗?
能,但绝不是2018年那种上传商品就爆单的搞法。得下苦工,做那些大部分人嫌麻烦的事。
我另一个朋友阿邦,去年开始在虾皮卖手工改造的游戏手柄。他本身是电竞选手出身,对手感要求变态。每个手柄调校的时间超过六小时,售价比同行贵三倍。所有人都说“虾客只比价,你必死”。结果呢?他的店成了小众玩家圈里的秘密基地,甚至还有日本玩家组团来买。
他说:“平台算法其实很公平,它永远把‘最符合需求’的商品推给需要的人。你要做的不是打败算法,是成为那个‘最符合’。”
2025年的电商,早已不是“开门做生意”那么简单。你得懂数据,但不能只依赖数据;得会投广告,但不能只会投广告。阿雅跟我说,她每周一定会空出两小时,什么也不干,就假装自己是顾客,去逛同行的店,看他们的问与答、客户反馈、促销套路。
“有时候对手比你更懂你的弱点。”
这听起来很累对吧?是,真的很累。但哪个行业现在不累?上班不用看老板脸色?跑外送不用淋雨?现实是,没有哪个平台能保证你成功,但总有人在任何一个平台上找到生存缝隙。虾皮最大的价值,是它把门槛降到足够低,让一个妈妈用一部手机就能创业;但同时,要想活得好,你得自己主动把门槛垒高,用服务、用细节、用那些机器无法取代的人味。
离阿雅家之前,她小女儿突然跑过来,递给我一颗糖,说:“叔叔,这个给你。妈妈包货的时候,我都在旁边帮忙哦。”那一刻我挺感触的。电商的未来,或许不在于平台多强大、技术多先进,而在于这些细小的人情联结。算法能计算流量权重,但算不透一颗真心。
所以啊,别问平台还能不能做。问问自己,你愿意不愿意扛过前三个月的零单期,愿不愿意翻完两千条评价,愿不愿意为了一条客户投诉琢磨到半夜三点。
2025年,虾皮不会饿死认真的人,但一定会淘汰凑热闹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