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,上海交大闵行校区男生宿舍。张旭豪和室友打游戏到凌晨,饿得胃疼,翻遍通讯录找不到一家能送夜宵的餐馆。这场景太熟悉了,全中国大学生都在经历同样的折磨。谁也没想到,这个深夜的饥饿感,会炸出一个改变10亿人吃饭方式的外卖帝国,今天就和大家分析饿了么创业成功的原因。
一、抓准了”懒”和”急”的致命痛点
早期饿了么团队干过件很疯的事:蹲在宿舍楼下一家家数外卖传单。他们发现学生订餐就两个核心需求,懒得走路和马上要吃。传统电话订餐要查号码、等占线、说半天地址,等饭送到课都上完了。
张旭豪的解法简单粗暴:把纸质菜单全部搬到线上。复旦大学的早期用户王磊记得,第一次用饿了么时震惊于”居然能看图片选菜”,更绝的是订单自动带出宿舍楼号,连”东区3号楼2单元”都不用说。这种把麻烦留给自己,把方便塞给用户的细节,直接打穿了学生市场。
2011年华东师大暴雨天,饿了么配送员蹚水送单,学生拍下照片发微博,话题#饿疯了么#意外爆火,当天校园订单涨300%。
二、地推团队比餐馆老板还懂厨房
2013年杭州文三路有家川菜馆,老板老陈死活不愿上线外卖。
“盘子都不够用,哪有空搞这个!”
饿了么地推小哥连着三天蹲在店里,发现午餐后厨有2小时闲置,直接甩出数据:”您这时段接单只多用1个灶,我们补贴您打印机和打包盒。”
后来这家店外卖月流水做到堂食3倍。
这就是饿了么”农村包围城市”的野路子:先啃下高校周边小餐馆,帮老板算清”多卖一份水煮鱼能多赚多少钱”。
最狠的时候,地推团队带着POS机蹲后厨,现场教老板看数据:”您家宫保鸡丁周四周五卖得最好,中午多备10份绝对不浪费。”
(对比案例:某竞品同时期专攻高端餐厅,结果商家嫌配送麻烦,用户嫌起送价高,两头不讨好)
三、用”疯狂补贴”打认知战
2014年外卖平台混战,饿了么突然砸出”满20减19″。同济学生李雯回忆:”减完一份黄焖鸡米饭1块钱,宿舍6个人轮流下单,吃到老板求我们别点了。”
这招看似烧钱,实则精准,大学生天然是传播节点,省下的饭钱全变成朋友圈炫耀素材。
更绝的是补贴组合拳:
- 雨天发”暴雨专享券”(抓住用户不想出门心理)
- 考试周推”通宵复习套餐”(切中凌晨饥饿场景)
- 新用户首单免费(宿舍安利用户裂变)
这些套路现在看很普通,但在移动支付刚普及的年代,简直是降维打击。有用户说:”那时候打开饿了么就像拆红包,根本停不下来。”
回看饿了么的崛起,本质是吃透了三个字:场景感。
它不像其他平台把外卖当”送餐生意”,而是死死咬住”饿到胃痛时的一键救命按钮”。从校园毛细血管般的渗透,到让小店老板心甘情愿凌晨炒菜,所有动作都围绕真实的人性需求,别让我等,别让我想,别让我亏。
如今再点外卖时,不妨想想那个因为饿肚子而诞生的商业奇迹。有时候最伟大的创新,就藏在你最难受的那个瞬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