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当失业成为新常态
早上八点半的闹钟还在响,但工位上的咖啡杯已经落灰三个月了。
当代失业人的日常:投简历、刷招聘软件、焦虑性失眠,以及——研究抖音怎么拍。
从前以为“失业”是中年危机的专利,现在发现00后都开始未雨绸缪。毕竟,大厂裁员不分年龄,AI抢饭碗不看资历。但人类的智慧就在于,总能在夹缝里找到新活法,比如——“失业了?走,拍抖音去!”
二、抖音街溜子的诞生
失业第一周,小李还试图维持体面,每天西装革履去星巴克假装上班。直到发现卡里余额撑不过下个月,他决定“放下身段”。
他刷到一条视频:失业大叔靠拍“街头探店”涨粉10万,接广告接到手软。小李一拍大腿:“这不比投简历靠谱?”于是,他花50块买了手机支架,开始了“街溜子”生涯。
失业人的抖音转型公式:
探店博主:专挑巷子里的苍蝇馆子,台词统一为“老板,你这店我从小吃到大”(其实上周才路过)。
技能教学:前程序员教Excel快捷键,前HR教“如何怼老板”,前地产销售教“买房避坑指南”——主打一个专业对口。
人间观察:蹲地铁口拍“打工人早起实录”,配文案:“今天又是元气满满失业的一天!”
三、抖音的流量密码:从草根到戏精
失业大军涌入抖音,卷出了新高度。
剧情派:
前广告公司文案王姐,失业后自导自演《失业女子图鉴》。第1集“被裁当天在厕所哭”,第2集“面试被00后HR碾压”,第3集“摆摊卖淀粉肠被城管追”——观众边笑边点关注:“这不就是我?”
技术流:
原IT工程师老张,失业后转型“电子宠物饲养员”。直播修电脑、拆手机,附带吐槽:“以前给老板打工,现在给粉丝打工,至少不用写周报。”
玄学派:
失业半年的小刘,靠“塔罗牌占卜”逆袭成情感大师。粉丝问他:“我能找到工作吗?”他神秘一笑:“缘分到了,offer自然来。”
四、平台的游戏规则:流量偏爱“疯批”
抖音的算法像个渣男——你越正经,它越冷淡;你越疯,它越爱。
直播比短视频更吃香:
平台把流量塞进直播间,因为“主播喊一嗓子,观众就冲动下单”。失业人秒变带货主播:“家人们!这包纸巾比我简历还便宜!”
个人IP才是硬通货:
实体店老板亲自上阵,火锅店张总天天直播切毛肚,文案:“切了20年菜,没想到最后靠脸吃饭。”
马太效应警告:
头部达人吃肉,腰尾部喝风。探店达人小陈吐槽:“甲方让我‘保ROI’,可我的视频播放量还没我银行卡余额高。”
五、失业人的抖音生存指南
想在抖音活下去,光会拍视频不够,还得懂点“黑话”:
蹭热点要快:
别人拍“科目三”,你就跳“裁員Disco”;别人唱“挖呀挖”,你改词成“裁呀裁”。
人设比简历重要:
可以是“失业但乐观的搞笑男”,也可以是“被生活暴打仍优雅的拽姐”——但千万别做“苦情小白菜”,观众不爱看连续剧。
变现要趁早:
接广告、开小店、卖课程……记住,粉丝超过100就能挂链接,别等粉丝破万才行动,毕竟泡面不等人。
六、失业的尽头,是自由职业
有人问:“做抖音能养活自己吗?”
前地产策划老周现身说法:“以前加班写PPT,现在熬夜剪视频,都是打工,但至少不用听老板说‘格局打开’。”
失业人阿琳更狠:“以前月薪1万觉得自己穷,现在抖音月入5000,但时间自由——每天睡到自然醒,遛狗顺便拍素材,这叫‘用失业换生活’。”
七、失业不是终点,是重启键
失业像一场被迫的假期,有人躺平摆烂,有人逆风翻盘。抖音不过是个工具,真正的答案在于:你敢不敢把人生调成“副本模式”?
毕竟,从前在公司格子间里当螺丝钉,现在在抖音镜头前当戏精——谁说这不是一种进步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