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个朋友跑来问我:“为啥我每天吭哧吭哧发视频,播放量却死活不过500?”
我点开他账号一看——宠物、美食、搞笑、美妆全混在一起,活脱脱一个“大杂烩”。
他一脸委屈:“我这不是广撒网嘛,总有一个能火吧?”
我叹了口气:“兄弟,你这哪是广撒网?分明是往大海里扔石子啊!”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,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TikTok账号类目。这可不是随便选个热门标签就能搞定的事,而是一场关乎“你是谁”“你能提供什么”“观众为啥要买账”的深度问题。
一、类目选错,努力白费
很多人觉得“TikTok流量大,随便发啥都能火”,结果账号成了“内容垃圾桶”。
举个例子:你是个程序员,却非要跟风拍美妆教程。结果呢?化妆技术被吐槽“像刷墙”,专业知识用不上,粉丝看了满脸问号:“这哥们在表演行为艺术?”
这类账号的结局通常是:粉丝不精准、变现困难、创作者越做越迷茫。
所以,选类目不是追热点,而是找“你能长期输出、观众也爱看”的交集点。
二、3步定位法:从“我能做什么”到“市场要什么”
第一步:拿张纸,写下你的“超能力清单”
别急着看市场数据,先问自己:
- 我的职业/专业是什么?(比如厨师、健身教练、宝妈)
- 我有哪些特长或资源?(会剪辑、懂摄影、有供应链)
- 我真正感兴趣的事是什么?(哪怕小众,比如养多肉、收藏旧书)
举个例子:
- 宝妈A:擅长做辅食+爱研究育儿知识 → 母婴类目
- 上班族B:社畜日常+办公室好物测评 → 职场干货类目
- 大学生C:爱拍vlog+平价穿搭 → 学生党生活方式
兴趣比热度更重要! 你能坚持拍3个月搞笑视频,但能坚持3年吗?如果只是为了蹭热度而硬凹人设,迟早会露馅。
第二步:给市场“拍个X光”
现在打开TikTok,别光顾着刷视频,带上“侦查眼镜”:
看热门类目,但别盲从
根据2025年TikTok Shop数据显示,美妆个护、保健品、母婴用品仍是主流赛道。但大热意味着竞争激烈——你确定能卷过那些专业团队?
小众类目反而可能是蓝海:
- 宠物细分到“仓鼠用品”
- 美妆聚焦“敏感肌修复”
- 家居专攻“租房改造”
盯紧“本土化需求”
不同地区用户偏好天差地别:
- 美国人爱买功能性产品(比如能提神的饮料冲剂)
- 东南亚母婴用品需求暴涨
- 英国人对“环保概念”产品上头
就像卖羽绒服去赤道肯定扑街,你的内容也得“入乡随俗”。
用工具挖“隐藏金矿”
推荐新手用Echotik、Kalodata等工具:
- 找“高增长低竞争”类目(比如突然爆火的调酒工具)
- 看达人带货数据(哪些产品被100个达人带过还能100%出单)
- 分析广告投放趋势(ROAS超过2的品类闭眼入)
第三步:来场“内容相亲实验”
选定初步方向后,别all in!先做个小测试:
准备3-5个细分方向
比如你想做美食号,可以试试:
- 速食测评 → 针对上班族
- 低成本菜谱 → 针对学生党
- 猎奇食物挑战 → 针对年轻群体
每条视频都是“钩子”
发完视频重点看:
- 完播率(观众是否愿意看完)
- 互动率(评论是否问“链接在哪”)
- 转化率(挂车视频有没有人下单)
举个例子:
- 测评视频播放高但没人问购买链接 → 观众只爱看热闹
- 教程视频播放一般但转化率高 → 精准用户已被锁定
快速迭代,砍掉“渣男类目”
数据差的类目别恋战!有个血泪教训: 朋友坚持做“办公室健身”视频3个月,播放量始终卡在500。后来改做“颈椎放松操”,第一条视频就爆了10万播放——原来打工人根本不想在办公室举铁,只想偷偷摸鱼治颈椎!
三、避开4个大坑,少走2年弯路
坑1:盲目追求粉丝量
“我有10万粉,但带货为0”的惨案天天上演。 真相是:1万精准粉比10万泛粉值钱得多!
对策:
- 初期放弃“点赞虚荣心”,专注吸引目标用户
- 用“小号测品+矩阵号放大”降低试错成本
坑2:把TikTok当朋友圈发
今天拍猫,明天晒午餐,后天吐槽老板…账号变成“个人生活纪录片”,观众根本记不住你是谁。
对策:
- 固定内容形式(比如统一开场白、封面风格)
- 用系列选题强化标签(比如“打工人续命咖啡测评第X期”)
坑3:盲目迷信“伪需求”
有人看准“解压玩具”火爆,结果货到海外才发现:
- 欧美人对捏捏乐无感
- 物流拒收液体类产品
对策:
- 用Google Trends验证海外真实需求
- 提前咨询货代(哪些品类不能发)
坑4:一条道走到黑
市场瞬息万变,去年火爆的“筋膜枪”今年已凉透。
对策:
- 定期分析类目增长率
- 预留20%精力测试新方向(比如美妆号跨界做护肤知识)
四、把自己变成“产品”
最高级的账号类目,是你自己。
看看那些成功案例:
- 靠“暴躁测评”出圈的博主 → 人设比产品更吸粉
- 分享带娃日常的宝妈 → 粉丝追着问“你家同款围兜”
- 教老外念中文的美食店主 → 文化差异成了最大卖点
记住:
- 你的经历、性格、价值观都是独家素材
- 观众最终为“信任感”买单,而不是产品本身
选类目就像谈恋爱——与其追求“大众情人”,不如找个“懂你的人”。
那些一夜间涨粉10万的“神话”,背后可能是三年冷板凳的坚持。
“不要用战术的勤奋,掩盖战略的懒惰” —— 方向错了,拍100条视频也是无用功。
“流水不争先,争的是滔滔不绝” —— 找到你能持续输出10年的领域,时间会给你答案。
现在,关掉这篇文章,拿出纸笔开始你的“超能力清单”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