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王去年失业后,咬牙买了辆电瓶车,注册成了一名外卖骑手。头几天送单,他心里美滋滋的,手机叮咚一响,跑一趟就是钱到账的感觉真好。不到一周,他蔫了。那天晚上他累得腰酸背痛,翻出账户一算:跑了整整28单,到手才186块钱。
“不对啊,平台说一单七八块,这账怎么对不上?”他瘫在沙发上,盯着天花板发呆。
这钱是怎么构成的?老王后来才摸清门道。咱们以最常见的两大平台美团和饿了么来说,骑手一单的收入,绝不是简单的跑腿费。
基础配送费是核心。
工作日的午高峰,你在市中心写字楼密集区下单,骑手可能拿到6-8元。但到了晚上十点,你在郊区小区点个烧烤,基础费可能跌到4-5元。平台有一套复杂的算法,距离、时段、甚至是下单的商家位置,都影响这笔钱。刮风下雨?别高兴太早,恶劣天气补贴可能也就加个1-3元,常常得跑够一定单数才生效。
冲单奖励才是重头戏。
这是老王后来才搞明白的“赚钱秘籍”。平台常推出时段性活动“午高峰(11:00-13:30)完成12单,额外奖励38元”;“周末全天累计完成40单,奖励120元”。这些数字看着诱人,但门槛不低。老王试过好几次,眼看就差两单完成阶梯奖励,要么是派单变少,要么是路上遇到堵车或顾客联系不上,最终泡汤,白耗半天力气。
用户打赏属于意外之喜。
你发现没?有时订单特别着急,平台会跳出选项“当前运力紧张,您可选择打赏骑手加快接单速度”。一般是1元、2元、5元几档。老王收到过几次,多是赶时间的上班族或着急拿药的人给的。但这钱不稳定,一个月也碰不上几回,就当是惊喜红包吧。

别只看进账,成本也得算。
老王掰着手指头给我算“最大的开销?时间!”等餐、商家卡餐、找不到顾客、等电梯、小区不让骑车只能跑进去…这些看不见的“时间小偷”太多了。高峰时段理想状态一小时跑3-4单,但碰上老小区没电梯的6楼单,找地方停车加爬楼就得耗掉十多分钟,效率直线下降。时间就是钱,耗不起。
硬成本呢?
老王的电瓶车,新车3000多块,现在每月都得花150元左右换电(租电瓶),或者自己充电也得几十块电费。这车风吹日晒雨淋的,损耗快得很。夏天要防晒冰袖、帽子,冬天买防风护膝、厚手套;手机流量套餐要够用;雨衣一年得备两套;再买个结实保温箱防止洒餐…
这些零零碎碎,一个月少说也得200元往上。还有一笔容易被忽略的,保险。平台买的意外险保额有限,很多骑手会自己再买份商业险,一年又是几百块。万一摔了碰了,这笔钱真不能省。
隐形成本更扎心。
夏天高温,老王每天得喝掉五六瓶水,舍不得买贵的,算3块一瓶,一个月也得近500块。午饭晚饭基本是路边摊或者便利店对付,一顿十来块是常态。天天在外面跑,胃病、腰肌劳损几乎是骑手们的职业病。
上海饿了么骑手小李给我看了他上个月的明细:总单量912单,总收入11300元。看起来平均一单有12块多?
但他摇头“不能这么算。”他那个月踩狗屎运,拿到了平台的“超级冲单奖”,连续一周每天跑够35单,额外奖励了1600元!去掉这笔“横财”,剩下的953单对应9700元,平均一单才10.2元。再扣除租电瓶450元、餐费1000元、保险300元、装备损耗估算150元…
真正落到口袋的,只有7800元左右。算下来,每天风里来雨里去超10小时,平均一单的净收益也就8.5元。小李苦笑“拼了命拿到的那个大奖,也就抵了我一个月的饭钱和保险钱。”
广州的美团专送骑手阿强情况更典型。他主要在城中村区域送单,基础配送费普遍偏低。上月跑了786单,收入8100元(含一个完成度不高的时段奖励300元)。扣掉自己充电约100元、餐费900元、保险260元、装备损耗150元后,净到手约6690元。平均下来,每一单带来的纯收入是:6690元 ÷ 786单 ≈ 8.5元。阿强坦言“那些只算总单数和总收入,说一单轻松赚十几块的,要么是极少数大神,要么就是没干过这行的。”
外卖一单能挣多少钱?
老王、小李、阿强的账本给出了最真实的答案:在不算冲单奖励的情况下,绝大多数普通订单的基础配送费(含少量补贴)在4.5元至8元之间;七扣八扣各项成本后,骑手真正能落袋的纯利润,一单通常在4元到8元这个区间。那些传说中“轻轻松松月入过万”的骑手,无一例外都是靠着超高强度的跑单量(日均40单以上)+ 完美达成平台的高门槛阶梯奖励。这背后,是每天至少12小时的奔跑,是对红绿灯倒计时的精准计算,是忍着一身酸痛也要爬完最后一栋楼。
新手想靠送外卖踏实挣钱?老王总结了几点实在建议:
死死盯住平台的高峰期和奖励活动,午高峰(10:30-13:30)、晚高峰(17:00-20:00)是黄金时段,务必在线;尽量争取在核心商圈、写字楼区域跑单,这些地方单多、距离短、基础费相对高;熟悉路线比蛮跑重要,老城区的小路、写字楼的后门捷径,省下的每一分钟都能多接一单;保温箱里常备几个冰袋,夏天送冷饮洒了容易赔钱;心态要稳,遇到催单、差评别上头,安全永远是第一位。
送外卖这钱,挣的是汗水钱,更是细心钱、耐力钱。一单挣几块钱的数字背后,是车轮滚过的每一公里,是爬上爬下的每一级台阶。当你在家轻松点下“下单”键后,那个在风雨里穿梭的身影,或许正为他这一趟能稳稳当当地赚到兜里那五六块钱,而咬紧了牙关奋力前行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