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下午,我把开了五年的小车仔仔细细里外洗了三遍。后备箱清空,驾驶座底下几个空矿泉水瓶也捞了出来。看着它锃亮的样子,心里有点打鼓:这辆跟着我风里来雨里去的老伙计,真能靠它开始一门新营生?它排量只有1.5,不是人家口中跑网约车更吃香的大排量。
接单键第一次亮起时,手指头都有点抖。嗡一声,派进来一个去火车站的大单!踩着油门汇入晚高峰车流,手心全是汗。计价器一跳一跳的声音,在安静的车厢里格外清晰。最后看到乘客付费那个数字,心头猛地一热,这比预想中好太多。或许这条路真的能走?
开1.5排量的车跑滴滴,日子像坐过山车。最大的诱惑就是省油钱。高峰期堵在市区主干道上,看着旁边那些大块头SUV怠速时油表指针肉眼可见地往下掉,我这边的小车硬是能扛住。省下的每一滴油,妥妥都是多赚的钱。
但现实很快泼了一盆凉水。不是所有单子都那么友好。那天在机场排队区,等了快两小时好不容易轮到,派单员一看我这小车,摇摇头:先生,你这后备箱怕是塞不下三个大号行李箱,乘客一家子带了好多行李,我给您调个单吧?
眼睁睁看着单子飞了,后面一辆大SUV接走了。那种无力感,坐在车里直搓方向盘。
小排量在爬坡、超车时确实得咬咬牙。有次从高铁站出来,接了个去城郊度假区的单。后半段是连续上坡山路,乘客一家四口加上行李,我那小车油门踩到底也只能缓慢爬行,发动机嗡嗡嘶吼,空调都只敢开最小风。后视镜瞟到乘客紧皱的眉头,心里难受。最后结算,里程钱是赚了,可那份不自在,比少赚几十块还堵心。
单子类型也明显挑食。短途通勤、市内逛街的单子多青睐我们这种小车,灵活方便。可那些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肥单,跨城单、去机场火车站的大行李单子,平台算法似乎天然偏好那些空间大、排量稍高的车型。看着群里其他开大车的司机晒出的长途大单流水截图,只能默默关掉手机屏幕。
想多赚钱,只能拼体力。早上六点摸黑出车,抢早高峰;午饭后窝在车里眯半小时,继续干;晚高峰熬完,再蹲守到凌晨两三点酒吧散场的客人。小排量省下的油钱,是用自己额外透支的时间硬生生堆出来的。有天送完最后一单,累得在小区停车场熄了火,困得在驾驶座上睡了十几分钟才有力气爬回家。
想赚多点,路数得摸清。早高峰别扎堆市中心写字楼,不如去大型住宅社区门口,上班赶时间的年轻人多,起步价单密集又好跑。午后的单子几乎靠抢,不如挪去医院或大型商超附近,病人看完病、家属采购完回家是刚需。晚高峰后也别急着歇,电影院散场、热门餐厅打烊才是黄金时段。
车子本身也得精打细算。小排量车保养便宜,但跑滴滴磨损大,机油、滤芯更换得比家用勤快得多。每次保养都盯着师傅一寸寸检查轮胎和刹车片,这是吃饭的家伙,半点不能马虎。车里常备乘客用的充电线、纸巾和小瓶装水,成本不高,几个五星好评就值回来了。
这半年开着小排量车在路上奔波,最大的感触是:它是个能赚钱的工具,但赚的是辛苦钱。它像一根扁担,一头挑着省油的实惠,另一头压着单价的局限和体力的消耗。选择它,就是选择了细水长流,选择了精打细算,选择了用更多的时间和更细致的服务去一点点积累。
看着手机钱包里数字缓慢增长,累是真累。但每次熄火回家,想到明天又能靠自己的方向盘稳稳上路,心里倒也有种踏实感。车子排量小点没关系,关键是你愿不愿意转动钥匙,踩下油门,然后,熬过去。